江竹兵:再高明的战略,也扛不住反复的从头再来

· 企业动态

"快",如今成为许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
无论是互联网行业的独角兽,还是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先锋,快速扩张、抢占市场、高速增长成为企业发展的主旋律。

然而,过快的发展速度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——业务失控、资金链断裂、组织能力跟不上扩张需求,最终导致企业"撑死"。

快公司为何容易"撑死"?

误区1:把“反应快”当成“灵活性”

这几年,尤其是VUCA理念(特指当前市场变化多端,越来越不确定、模糊、变化的状态)越来越被很多企业接受的情况下,“敏捷”就成为大家的共识:战略要敏捷,执行要敏捷,项目要敏捷,变革要敏捷,创新要敏捷等等。

然而,很多企业理解的“敏捷”,直接变成了“快变、急变、马上变”。

比如,收到一个客户抱怨,就要立刻改产品;看到一个竞品上线新功能,就立即跟进;外部市场形势稍微变化,就马上全盘调整目标等等。

敏捷本身没问题,但当敏捷蜕变为“急变”的时候,这种“凡风吹草动必马上响应”的节奏,并不是真正的敏捷,反而是一家公司战略失控的节奏。

要知道,真正的敏捷,是“围绕战略目标的有节奏调整”,而不是每一次都全盘推倒重来。

误区2:把“所有任务都同步推进”当成“卓有成效的战略执行”

为什么有些组织的战略节奏混乱?原因有千万条,最根本的是这一条:老板和高管们,希望同时推进所有战略任务。

这必然会导致:

1.各条线都要“向上对齐”,都要证明自己“坚决和战略保持一致”,于是列了一堆项目,没人想砍;

2.所有中层都被动员起来,都要向公司和上级展示“战略成果”,这种情况下,每个中层都要抓的事,但未必是该做的事;

3.战略目标对齐这件事,仅仅停留在想法上,至于这个项目该不该做、如何对齐、哪些重点抓等问题,没有人关心,只剩下执行环节的“自转”。

这样做的结果:组织就像一辆拉着十多个挂车的绿皮火车,每节车厢(部门)都往不同方向用力,每节车厢(部门)都认为自己是最坚定执行公司战略的。

然而,真相却是走得慢,还容易翻车。因为战略节奏的本质,其实是有选择的放弃。

误区3:把“战略节奏调整”当成“战略升级”

对于战略节奏调整,最容易被组织内大多数人所误解的是,将“(战略)节奏微调=战略(推倒)重启”。

所以,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公司的“战略大跃进”:动不动就发布新的战略愿景和路线图,动不动就全员重新达成共识,动不动就全员宣贯并重新培训,对外还号召是“战略敏捷”。

难道这家公司果真与“动不动”有仇?

事实上,既定战略遇到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很正常,需要战略微调也是常见的,但真正该做的,往往是战略节奏微调、战略资源再分配、流程机制的局部优化、战略路线图的局部调整等等,而不是将之前所有的战略考量与共识全部推翻,然后再来一轮重启。

因为每次战略重启或翻转,都会让组织内部消耗一次“信任预算”,团队很快会进入“看老板脸色、看上级动作、不看战略逻辑”的状态。这又会让组织的战略执行陷入僵局。

反过来看,那些优秀的企业并非没有经历过战略重启,但他们不可能总是处于“战略重启”的状态。即便是乔布斯和马斯克,也不敢天天翻转战略。

那么,优秀企业有哪些好的经验与最佳实践?

战略:实现愿景的方法与手段

使命是“我是谁”、愿景是“要到哪里去”。那么“如何去?”就是我们要谈的战略问题。

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·波特说:战略是一种选择和取舍,做什么和不做什么。

在这个思想指导下,企业得知道在什么领域自己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,才能更好地满足相应的客户及消费者需求;哪些才是属于自己的地盘、该进入哪些市场,不该进入哪些市场!

这便是战略的核心。

战略是组织当下基于未来的阶段性选择。这个选择首先是放弃“不要的”。舍得、有舍才能有得。

关于战略最主要的话题:定位

商业领域里常听说公司要“做正确的事”, 这个“正确的事”就是我们所说的定位。

定位就是一家公司从想做(使命、愿景)、可做(国家法规、商业大势)、能做(独特壁垒、竞争优势)三个维度中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。

1、想做:

讲的是公司创始人或核心领导人基于使命回答公司想要做多大、想做多强、想做多久的愿景性问题。

它具有纲领性、指引性意义,是公司的长期目标和奋斗方向。

它凝聚人心,是组织与员工的感情契约。

2、可做:

讲的是国家法规、商业大势。

国家法规指的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。当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时,覆巢之下,必无完卵。

商业大势比的是企业领导者的眼光和行动。谁的眼光比较独到、比较长远、看得比较准,那么谁就可抢占先机。

在风口上,猪都会飞起来。这句话,其实说的是眼光和判断问题。看准了,提早进入这个市场并快速运营起来的企业就可以享受快速增长红利。

3、能做:

讲的是能够持续帮助企业创造价值,而且竞争对手很难超越和模仿的竞争优势。它包括独家资源、知识产权形成的独特壁垒,以及强大的管理及系统能力等优势。

比如说,有些专注给企业提供餐饮服务的公司,它规模可能不是市场上最大的,但因为拥有极低的配送成本,更快速、高效的产品供应,形成了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优势。

而在相对成熟的市场里,比的更多是谁家的管理及系统建设能力更强,最后体现出来的是谁家的执行力强,市场份额就更大。

当清晰明确“想做”、“可做”、“能做”后,企业战略的定位就呼之欲出:就在“想做”、“可做”、“能做”的重合区做“该做”的事!

最后,控制节奏。知止,知行,收放自如。

这一点,大多数公司,基本都把握不好,共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