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竹兵:从技术浪潮看企业竞争模式的迭代革新

· 企业动态

回顾过去百年企业发展历程,每一次重大技术浪潮的涌现,都会引发企业管理哲学和组织逻辑的深刻变革,进而推动企业竞争模式的迭代升级。

在当今数字化时代,互联网思维、设计思维已经重塑了众多行业的竞争格局,而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,企业竞争模式正面临新一轮的革新挑战。​

互联网思维,重构传统商业模式

在传统商业逻辑下,企业遵循“做什么业务就赚什么钱”的单一盈利模式,收入来源依赖于产品或服务的直接销售。但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固有模式,催生出“做A业务,赚B的钱”的多元化盈利模式。

以电商平台为例,平台本身并不直接生产商品,但通过搭建交易平台,汇聚商家和消费者,依靠收取佣金、广告推广等增值服务实现盈利。

在这种模式下,平台和流量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,谁能吸引并留住更多用户流量,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。一大批平台型企业正是凭借对互联网思维的深刻理解和运用,迅速崛起并改变了行业竞争格局。​

功能导向转向用户导向

设计思维同样对企业竞争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。传统的企业产品开发往往以“功能导向”为主,企业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,力求在产品功能上做到尽善尽美后再推向市场。

但设计思维打破了这种固有模式,将产品开发转向“用户导向”。它强调深入了解用户需求,通过快速迭代的方式,不断优化产品体验。

例如,许多互联网产品在推出时可能只是一个具备核心功能的雏形,但通过收集用户反馈,持续进行功能更新和优化,逐步完善产品。这种模式不仅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,还能让产品更贴合用户实际需求,增强用户粘性,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。​

现今,AI时代的来临,很多企业都想“蹭AI的红利”,但真正的问题是:

你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?你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?

如果连这两个问题都回答不上来,AI不会让你变强,只会让你死得更快。

AI时代,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没有改变

1、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界定

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由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于 1990 年首次提出,其本质是:企业持续创造客户付费认可的独特价值,且该价值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。具体判断标准包括:

价值可验证性:客户是否愿意为该价值付费是最终衡量标准;

竞争壁垒性:若竞争对手可轻易复制,则不属于核心竞争力;

AI的工具属性:AI本身非价值,只有通过AI创造不可替代的客户价值,才构成竞争力;

竞争逻辑稳定性:从工业时代、互联网时代到AI时代,竞争的本质始终是“创造不可复制的客户价值”,AI不会改变这一逻辑,仅能加速具备竞争力企业的壁垒构建。

2、AI时代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变迁

尽管核心竞争力本质未变,但其构成要素已发生转移:

传统竞争要素:工业时代核心竞争力依赖供应链控制、资本规模、品牌认知等;

AI时代新要素:竞争优势向数据资产、算法能力、智能化应用迁移。

但需注意:这些能力的构建以“数据规模效应”为前提,具体逻辑链如下:

无拳头产品→无用户基础→无数据积累;

无产品矩阵→无应用场景落地→无商业化闭环;

无市场份额→无生态系统构建可能;

无上述基础→即便拥有算力与算法,也无法形成实际壁垒(技术如脱离场景,将沦为空中楼阁)。

3、企业AI战略的底层逻辑校准

问题前置原则,布局AI前必须明确两个基础问题:

企业通过AI解决的具体业务问题是什么?

支撑AI落地的核心竞争力(如数据、场景、技术)究竟是什么?

数据规模效应优先:AI工具的价值释放依赖“产品-用户-数据-场景”的正向循环,无基础数据规模的企业盲目投入AI,可能加速资源消耗,而非增强竞争力。

写在最后

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构建,需回归“客户价值创造”本质,以产品与用户为基础,将数据、算法等新要素转化为不可复制的场景化能力。脱离基本面的“AI跟风”,终将被市场淘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