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竹兵:AI时代的组织进化,效率释放

· 企业动态

当前,我们正处于全球中美摩擦、经济剧烈下行、社会就业形态转变以及AI技术崛起的时代浪潮中。

这些变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?本质上是提升效率的问题。

聊到商业的话题,往往都离不开效率二字。所谓效率,其实就是追求局部最优解。就是在相同资源下获得更高的产出,或者用更少的资源实现相同的产出。

broken image

内部效率,就是公司组织内部团队的协作效率,是资源配置的效率。

一、外部效率

我们把外部效率分为工具效率和分工效率。

1、工具效率

很好理解,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懂得使用工具。

而每一次生产工具的变革,都会伴随着一大批人失业:比如蒸汽机被发明后,大量的纺织工人失业了。

比如汽车被发明后,大量的黄包车夫、轿夫失业了。比如打印机出现后,大量的打字员和印刷工人失业了。

回观这样的效率提升,一定会经历短期的阵痛,但是同时带来的是一批掌握新工具的人所带来的新产能的释放。

2、分工效率

在《国富论》中,亚当·斯密有这么一段非常生动的描述:“一个没有接受过相应训练的工人,那么就算他一整天都竭力工作,也有可能连1枚扣针都制造不出来,更不用说20枚了。

但是,分工之后呢?

比如,把扣针制造工序拆解为18道,抽铁丝、拉直、切截、削尖铁丝的一端、打磨铁丝的另一端、装针头、把针头涂白、包装等等。

每一道工序,都有专人负责。这样下来,只要工人们勤勉地工作,一天也能生产出12磅针。按照每一磅重的针有4000枚来计算,每个工人每天可以制造出4800枚针。”

亚当·斯密指出,这种分工合作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和效率,从而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。这样的分工案例在现在商业的比比皆是。

所以,在AI时代之前的商业,是高度专业和分工的,只有每个人专注于他们擅长和熟悉的任务和领域,整个集体的效率就会更高。

但随着AI时代的来临,未来的商业,对人的要求仍然需要其在某领域是高度专业的,同时在AI的助力下,他还得是高度跨职能的。

比如,他不仅会洞察消费者的需求来打磨产品,还是文案高手,还是销售精英,还是专业售后,他需要在不同的场景解决消费者具体的问题,发挥个体最大的产出效率,一个人就是一个战斗团。

二、内部效率

AI,这个话题从ChatGPT诞生以来就热度不断。有人提出“AI是一个新的商业时代”。我常常思考,在这个AI时代,经营者应该怎么做?应该做些什么才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?

本质上,这依然是一个效率革新的问题。但这是我们向内求的过程,内部效率,就是通过内部资源的配置,从而达到全局最优而不是陷入局部最优的陷阱。

举个例子:

很多组织会把每个员工的工作安排得满满的,生怕哪个岗位的员工有时间剩余,生产效率被同行赶超。

不可否认,这样的工作/组织形式能在短期内达到最高的效率。

但,个人/组织追求极致的效率,有时候往往不是什么好事。有些企业,希望员工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工作上。让大家拼尽120%的努力。但是,如果每分每秒都被组织压榨了,员工会处于一种极度疲惫的精神状态。

那么,他们就没有空余的时间去思考创新的方法。这对个人的长期成长和企业的长期效率与创新,反倒是不利的。

对于个人学习AI和企业推行AI这件事来说。不能为了短暂的效率或者利益,牺牲未来的成长空间。

我接触过很多尝试推行AI的企业,对于他们来说普及AI的成本很高。当企业要推行AI的时候,需要员工进行AI的学习,那么也就意味着这段时间内不能投入生产,又或者,对AI工具使用的不熟练可能带来短期生产效率降低,反而不如不利用AI工具,这些都将会带来一定的损失。

“这工作用AI去做还不如自己做”是我常听见的一句话。这其实也是每一次生产力革命时,人们常发出的怨言。

但我想说的是:正是因为AI目前的不完美,我们才有时间去学习利用它。当AI足够完美到不需要学习的时候,这意味着你已经没有机会了。

broken image

三、AI重塑企业组织能力

AI确实带来企业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。许多任务从8小时压缩至2小时,释放了员工的时间。更重要的是,它加速了员工之间的差异显性化。

那些积极拥抱AI、主动学习的员工,逐渐脱颖而出;拒绝适应、固守旧习的员工也容易在组织中失去优势。AI因此成为识别绩效与潜力的重要机制。

同时,那些因AI而提升效率的员工也得以腾出时间思考战略层面的问题。在过去“机会遍地”的年代,企业更看重执行,员工也被训练为高效完成既定任务的人才。

但现在效率提升后,中层员工有更多机会抬头看路,思考如何从“0到1再到10”,推动策略层跃迁。

这也带来了能力提升的机会。企业可以通过AI帮助员工实现转型,筛选出愿意学习、持续成长的人才,并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,进一步提升组织整体绩效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AI快速推动下,组织内还会因认知层面的差异而形成两股力量。

一方面是推动AI落地的凝聚力量。数字化部门、IT团队、年轻员工等群体,愿意投入时间将流程结构化、沉淀数据、优化机制,视AI为组织革新的重要契机。

另一方面是源自经验型员工的离心力量。以“老师傅”“老法师”为代表的经验型员工,虽掌握着关键的业务诀窍与流程诀窍,却担心被替代,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在协作中配合。这种现象普遍存在,只是表现形式不同。

所以,这不仅是技术挑战,更是文化课题。如何打通认知、机制与执行的联动,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关键议题。

或许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,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,分享您的见解与思考,共同开启这场关于AI时代企业效率革新的智慧碰撞。